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2:20 点击次数:157
一支人数在800 - 1500人左右的部队,能有多大能耐呢?日军步兵大队通常约1100人。它下面有4个步兵中队,每个中队180多人,这些步兵是战斗核心,拿着单发步枪,是战场上直接发起攻击的力量。还有1个机枪中队,有12挺重机枪,170多人操控,这火力压制能力可强了,一旦火力网展开,就像死神的镰刀一样厉害。此外,有1个炮兵小队,装备2门步兵炮,55人的小队能灵活操作这些火炮,为战斗提供火力支援。大队还有110人的运输中队负责后勤物资补充,30多人的大队指挥部。从作战到后勤,从指挥到一线战斗,构成了一个完整且有战斗力的体系。
就作战模式来说,日军大队在二战中经常独立行动,就像个小型战争机器,可以远离己方据点或援军作战。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,大队还常常会有增援部队。进攻时,可能会加入山炮小队、步兵炮中队、反坦克小队或中队,这让大队的火力和作战能力更强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和国军作战时,在正面战场虽多以联队为单位,但实际投入兵力时,大队是重要力量。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时,就算深入我方后方,日军也常以大队为单位作战。就像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役,彭德怀元帅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歼灭冈崎大队呢?这里面有深刻的战略考量。
冈崎大队当时只有500多人,严格来说是半个大队,但日军在扫荡时是当作一个大队用的。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,八路军出动1万多兵力,把冈崎大队围在关家垴2天之久,从10月29日晚上开始进攻,一直打到31日,却没能彻底歼灭他们。这时日军增援部队2000多人快到了,八路军只好放弃围攻撤退。
这一战,双方伤亡数字让人痛心。以前说日军死伤600多人,但那包括了增援日军,冈崎大队本身伤亡没那么多。日本战史说冈崎大队伤亡150多人,就算这个数字有水分,翻一倍300多人,八路军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代价也非常大。像772团打到最后,团长组织排以上干部和团部人员冲锋,可见损失惨重。总部特务团从14个连缩编到9个连,至少损失1000人,决死一纵伤亡总数达2100人,其中牺牲600人。彭德怀元帅在回忆录里把此战当作一生的四大败仗之一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。冈崎大队虽然是临时拼凑的,步兵小队、山炮部队和工兵部队都来自不同部队,但实战表现出人意料。冈崎中佐判断出遭遇八路军主力后,指挥很务实。撤退时,让一部分兵力在侧翼掩护,一部分殿后,掩护大部队全力突围行军。发现八路军增多且夜间行动不利时,果断占据关家垴村。这个村子地形险要,日军到了后,不休息,连夜做土木作业,修了很多巧妙实用的工事,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。
关家垴东西两面是峭壁,南北两侧是进攻的主要方向。北面地形陡峭,有近乎悬崖的大陡坡,日军在这里设了机枪火力点。南面地形较平缓,但日军精心修了三层防御工事。山脚下有数百个散兵坑,山腰的主阵地是由50多户人家的窑洞改造成的明暗碉堡,碉堡间互相呼应,山顶的核心阵地有很多野战士木工事,部署了山炮、重机枪,工事之间还有交通壕沟相连,还有防炮工事。而且,日军还分兵占领了柳树垴,和关家垴的机枪火力互相支援,给八路军进攻造成了大麻烦。
在这场战役中,日军官兵的军事素养表现得非常好。他们射击和投弹准,作战技巧高,战斗意志顽强。比如在柳树垴的战斗中,日军七八十人就冲垮了八路军2营。防御时,日军居高临下投弹,用轻机枪交叉射击封锁山路,让八路军损失惨重。冈崎中佐胸部中弹后,剩下的日军在其他军官指挥下继续作战。八路军攻入山腰窑洞工事和山顶核心阵地时,日军即便绝境也多次主动刺刀肉搏,不退缩。
再看八路军,当时扩军快,新兵多、老兵少,缺乏阵地攻防战经验。战斗初期,没把冈崎大队阻击在野外,也没采用擅长的运动战。发现日军进了关家垴后,没及时主动进攻,让日军有时间修工事。对柳树垴的防御没重视,被日军突袭占领。全面进攻开始后,组织也不好,火力上虽然人数占优,但局部还是被日军压制。炮兵发挥不好,山炮部队水平低,炮弹没准头,迫击炮虽有威力,但日军修了防炮工事,攻击效果有限。
从这里能看出,一个日军大队在防御作战中的能力很强。这只是日军大队战斗力的一个例子,在不同战场环境下,他们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地方。
在武器装备方面,日军大队有优势。就拿掷弹筒来说,这是日军大队常用的火力,和机枪配合,火力压制很强。日军熟练的掷弹筒射手射速惊人,每分钟能达30发,杀伤半径总和能超过150米。日军行军时,一个联队带的掷弹筒炮弹有数千发,可以短时间大量发射,杀伤大面积敌军。整个抗战期间,日本各大兵工厂生产的掷弹筒炮弹有6120万发,1937 - 1940年就生产了4089万发,和八路军、新四军八年抗战的子弹总数差不多。相比之下,中国军队虽然也仿制掷弹筒,但产量远远比不上日本。中央军兵工厂生产掷弹筒40909个,炮弹150万发,八路军和新四军军工产能有限,生产掷弹筒4155支,炮弹15.9万发,都比日军少很多。这就使得日军在和八路军、新四军作战时,火力上有很大优势,可以用掷弹筒、机枪和炮楼防御作战。
不过,日军大队的战斗力不是在所有战场都能发挥优势。面对火力更强的美军就不一样了。比如日军第六师团,在中国犯下很多罪行,像旅顺大屠杀、济南大屠杀、南京大屠杀等,臭名昭著。但在布尔维尔战役中,它败给了美军第37步兵师。美军第37步兵师是由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国民警卫队改编的,一战后解散又重新组建,是正宗美军部队,火力比日军第六师团强多了。
美军第37步兵师有8个野战炮兵营,其中6个105毫米炮兵营和2个155毫米炮兵营,每个炮兵营12门火炮,在环形阵地中有96门105毫米、155毫米火炮保护。而日军第六师团主要火力是第六野战炮兵联队,只有2门96式150毫米榴弹炮,2门91式100毫米榴弹炮,每个大队只有6门94式75毫米山炮,参与作战的九个大队共54门山炮,火炮数量和质量都不如美军。美军105毫米榴弹炮最远能打到11公里外,炮弹接近15公斤,155毫米火炮炮弹重达44公斤,一次齐射的火力强度远超日军。在这场战役中,日军第六师团损失惨重,整个布干维尔岛第二阶段作战,以第六师团为主的日军第17军战死5400人,而美军第14军仅战死263人。这充分说明,在绝对火力优势面前,日军大队战斗力会被严重压制。
再看日军在东宁要塞区的防御作战。东宁要塞区在中俄朝三国交界区,是日军在苏满边界的重要防御地带。防守这里的是新编成的陆军混成第132旅团,这是个二流守备旅团,下属5个步兵大队和1个东宁要塞重炮大队。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时,该旅团计划让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留守要塞,牵制苏军。
以负责守备麻达山要塞的第786大队为例,大队长驹井庄五郎少佐,除大队本部所属5个中队的兵力外,还有东宁要塞重炮大队的1个中队(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)、旅团炮兵一个小队(75人)以及边境观察哨所和航空观察人员,合计官兵660名。战斗打响后,附近的日本侨民组织的义勇队也加入战斗。这里发生了一些悲剧,驹井向随军家属和义勇队家属下发了毒药,妇女儿童共57人服毒自杀。
当苏军第17军第384师发起攻击时,第786大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。他们先是组织敢死队,身上系满炸药,冲向苏军人群,或者组成反坦克小组,抱着反坦克地雷和苏军坦克同归于尽。这种疯狂的“肉弹”战术让苏军损失很大。在后续战斗中,即便苏军动用大规模兵力、炮火甚至空军轰炸,日军还是死战不降。在连续轰炸和炮击中,日军伤亡惨重,但仍然坚守地下工事。直到日本政府投降后,因为信息不畅,他们还在继续战斗,最终在9月3日,麻达山第786大队剩下的39名官兵才走出深山向苏军缴械投降。而苏军在夺取麻达山要塞过程中,付出了巨大代价,阵亡人数就高达1000余人。
胜洪山要塞的战斗同样惨烈,数万人的苏军第39步兵军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被日军第783大队拖住长达20天,苏军伤亡5000余人,其中阵亡1500人。日军两个三流大队共1500余人,在重武器装备远不如苏军的情况下,凭借要塞坑道工事和苏军精锐血战,杀伤超出自己十倍以上的苏军,牵制了苏军进攻。这一系列战斗表明,日军大队在特定的防御地形和工事条件下,即使面对强大敌人,也能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。
回顾这些历史事件,我们能看到日军步兵大队战斗力很复杂。它面对不同对手、不同战场环境和不同装备水平时,作战能力不同。和中国军队作战时,凭借装备优势和军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占上风;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就损失惨重;在坚固防御工事依托下,又能对苏军造成重大杀伤。这些历史教训和经验让我们明白军事力量、战略战术、装备水平和战斗意志等多种因素在战争中的相互作用。
大队八路军冈崎大队日军苏军发布于:江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足球大小球技巧100个视频讲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